原本的贏家,在這次危機中元氣大傷。
今天想談的就是輸家這一方。
日本,持續"失落"。
自從1990年代泡沫破滅之後,日本就進入所謂「失落的十年」(Lost Decade)
從大格局來看,是指日本國力衰減,不過,由於日本持續創新,所以在科技、貿易、汽車等方面,仍具有不可小覷的實力,在國際舞台還是能大聲說話。
真正失落的,或者說,經濟危機真正會影響到的,還是小老百姓實實在在的日常生活。
其中往往引發最深感受的,就是失業。
也許可以說成是:因為失業,所以失落吧。
籠統地說,我們對日本人的刻板印象之一,就是工作狂--愛面子的工作狂。
有位20年前曾於日本留學的同事說:
居酒屋生意那麼好,當然是因為男性上班族下了班想放鬆,也想製造一下自己是大忙人的假象。
更誇張的是,因為死要面子,所以如果老公9點就回家,老婆會趕快拿零用錢把他趕出去,免得隔壁鄰居發現,以為這家的老公在公司地位太低,所以可以早早下班咧!
於是,工作=地位=成就感=存在於這個社會的尊嚴。
失去工作,這些都沒了。
人,找不到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,找不到可供自尊的定位,於是....lost。
而這波金融危機,可能讓日本又多出另一個失落的十年。
所幸(?),日本這次有人陪著下水了:就是美國。
甚至,英國也來"共患難"了。
根據金融時報(Financial Times)於11月24日的文章( Fear of a generation being ‘lost’)分析,
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,令人憂心是不是會形成一個lost generation。
報導中舉了一個普通慘的例子:A女因為畢業即失業,搬回家中住(在美國,子女長大後要學習自立更生,還住在家裡是有點丟臉的事)。
A女的哥哥因為房租快要繳不出來,也搬回來了。
屋漏偏逢連夜雨:這對兄妹的父母其實已經在去年丟了飯碗。
貧賤"家庭"百事哀,A女說,大家常因為金錢的話題吵架。
報導認為,找不到工作的負面影響,可能會改變這個世代:又一個「失落的世代」可能即將成形。("Some think the trauma will change their generation. “Another ‘lost generation’ could be in the making")
在美英兩國,年輕人的失業率大約都在20%這麼高的數字。(FT那篇文章的圖片很有意思,有個大學畢業生,不上xx人力銀行,而直接在學士帽上寫著"用我吧!Hire Me!"以及自己的email帳號,夠積極吧!)
事情不是這麼單純。例如住在家中看著全家都沒工作,房貸可能繳不出來,或是房子已經賣不了幾個錢,
心中的感受之差可見一斑,甚至會形成心理創傷。
這一個世代,或許會比較保守,傾向於守成,而非開創。對於強盛(或曾經強盛)的經濟體而言,一直保守下去,又怎可能重返榮景呢。
一個金融危機,因為影響波及全球,已經不再是日本自己的失落、或是一個區域(例如1980年代的中南美、1997-8年亞洲)的掙扎而已。
可以想見,21世紀以後,應該會有許多針對這次危機的研究----不單單是經濟/金融領域,也可能有社會學、心理學、語言學(例如中國成為美國最大債權國之後,中文重要性也水漲船高)等等。
有興趣也來寫一篇嗎? You've got a whole world to sample.
留言列表